超越课堂: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空间载体,课程是课业学习的特定制度安排.受工业革命时代”效率至上”的科学管理规约,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分门别类将课程产品安置于原子集中式的课堂情境中.由此,课堂成为承载课程授受与传播的主要场所,课程更多依托课堂以约定成俗的形式展开全部内容.提起课程学习,限度通常就在学校围墙范围之内、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若把课程比作动人的乐谱,那么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没有课程的教学是匮乏规划的空白图纸,而没有教学的课程只是静态预设的文本存在.以书本为课程的物化载体是传统课堂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通过对书本内容的直接讲授实现课程知识的高效传播.然而,书本厚度是有限的,课堂时间也是短暂的.书本提供的往往是对关于事物描述的局部片段,课堂所能触及的也通常是难点问题的浅层探讨.本真的学习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历经思维的扩张,获得个体独特体验.基于对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解读和意义转向,将课程学习共同体进一步理解为:助学者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围绕课程在学习者之间建立,凌驾于亲疏关系和地域联系之上,栖息在网络平台和社交终端之中,结合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的不同要素成分和活动方式,营造基于契约精神的组织学习文化,创设不同学习需求取向的“对话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以贯通实体课堂和虚拟社区的课程制度安排与教学过程组织的集合体。
课堂教学 课程学习共同体 契约精神 虚拟社区
文军萍 陈晓端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国内会议
苏州
中文
9-14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