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小学公民教科书探析
1922年,新学制颁布,《修身》被《公民》所取代.公民教科书根据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规律编排,相比《修身》而言,《公民》教科书的体裁体例更为丰富,格式更加规范.在内容上,1923-1927年的《公民》教科书紧紧围绕公民教育,以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陶冶人民情操,给思品课程带来了新气象.但是受到党化教育的影响,1932年后的《公民》教科书,涉及道德、公民训练及教育、党义、制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宪法法律、地方自治、政府机构、国家组织等内容,政治色彩浓厚,成为宣扬国民党、国民党制度及规章的工具.随着公民教科书中政治性内容比重的增多,公民教育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慢慢走向衰微.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思品教科书走向了《政治》的新景象.
中小学教育 公民教育 教科书 编排体系
赵杨娟
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646-652
2016-11-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