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味与色:14世纪欧洲和中国宫廷饮食的比较研究

元文宗的营养学家忽思慧于1330年所撰论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烹饪书,其中有一重要部分收集了一批美食食谱.这本论著最初吸引的是语言学家,因为其中包含大量转写为汉语的阿拉伯-波斯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词汇.虽说如此,通常学者只是从医学角度研究这个文本.但有趣的是,这些出现在14世纪、这个蒙古势力向世界大幅扩张时期的食谱,有些特点与欧洲宫廷的烹饪论著非常相似:比如着重使用各种数量的异域香料,以及人工上色装点盘子的问题.事实上,这两个看似遥远的烹饪传统,似乎有着相同的精神.在当时的”全球化”背景下,欧洲和中国商人在东南亚购买的各种珍贵香料的相似品味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流传开去.虽然这次全球化只和精英阶层有关,但它仍然表明了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传播,各文化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14世纪以后,这种给餐盘上色,还有加入大量外国香料的习惯,在欧洲和中国的烹饪当中竟然都完全消失了。

宫廷食谱 烹饪技术 异域香料 餐盘上色

萨班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现当代中国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

西安

中文

16-22

2014-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