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架起”这一篇”与”这一群”之间的桥梁--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确定例谈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文体,它与实用性文体(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报刊言论等)及文学性文体(诗歌、小说、戏剧)相比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个人化”的特征相对更鲜明,其目的是抒写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 笔者认为,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教师以一名“读者”而非“语文老师”的身份去阅读文本,不要去想修辞手法、人物形象、篇章结构……第二步,以“语文老师”的眼光去发现文本的独特教学价值,从文本的文体特征和文章个性的两个方面去思考,明确“这一篇文”是什么类型的文,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这一篇文”作为教学材料与其他的课文有什么区别?对于学生阅读(或写作争能力的提高有什么独特价值?第三步,教师对所教的学生在“这一时刻”通过“这一篇文”应学和能学的内容做出判断。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巷深处》、《春》等案例,阐述了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去伪存真,应关注文本特有的教学价值,探寻“这一群”学生最需要与最适合的教学内容。

中学语文 散文学习 文本阅读 教学模式

刘侠

上海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国内会议

2011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

合肥

中文

118-127

2011-11-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