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政策执行研究--以C校为个案
2010年4月,《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下发,”意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受相关制度、政策的制约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课程改革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政策从2007年起执行,作为其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即教育部门、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各自拥有不同的角色立场、价值取向和问题选择.因此在新课程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存在政策制定者与不同利益诉求的执行者及政策目标群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他们各自利益在政策执行中的表达与整合,冲突和矛盾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政策执行的效果. 从研究中发现,北京市C校高中新课程政策在执行的这几年中,成绩与问题共同存在,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政策的执行,实现由初期阶段“自上而下”到第二阶段“自下而上”的路径转折,各种利益相关者应该在在民主环境下尽力追求各个利益团体之间利益的最大满足。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宏观层面:教育行政部门与专家:第一,在课程政策的制定上,使执行主体拥有表达权力的机会,使各种利益相关者依据一定原则和规范参与政策制定,对课程制定提出自身利益要求,应尽量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对课程政策的利益取向,努力提高课程政策的认同程度。第二,政策制定者即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课程资源配置的平衡机制,改善弱势学校的课程实施条件,强化师资培训,打造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提高其课程开发能力。第三,建立利益相关者的表达机制。 (二)中观层面:学校首先,校长做好领导示范工作。其次,校长带头做好校本教研工作。 (三)微观层面:教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对新课程的驾驭能力。新课程改革政策执行至今,C校的教师慢慢掌握了新教材的教学方式,已经在思想上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政策为教师发展与进步创造了更广阔的平台,但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这就需要教师要有鲜明的课程资源意识,不仅要求教师能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教科书,也能针对学校、学生进行课程设置。真正能正确理解新课程政策的课程设置要求,不要依据自己主观想法,加重工作负担或者低估教学任务。
高中教育 课程改革 政策执行 教学质量
武婷婷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国内会议
宁波
中文
523-528
2013-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