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报告卡:意义阐释、内容逻辑和质量保障-美国伊利诺伊州学业报告卡的研究
学业报告是学业信息交流的手段,为家长了解学生学业情况,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教与学提供了依据.根据2002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国上海、福建、山东等地也相继对以往的学生学业报告进行了改革,推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报告单》、《学生成长记录册》等手册,主要由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阶段性学业成绩报告构成.和传统的成绩单相比,这些评价手册主要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成绩单唯分数论的弊端,力图更加全面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性、评价方式客观和全面性等方面有了改进。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诸如评价指标随意、信息模糊、评价形式大于意义等新的问题。本文试图以美国学业报告卡实行较早、也较为完善的伊利诺伊州为例,通过对该州学业报告卡意义阐释、内容逻辑和质量保障三方面的探讨,以期对我国的学业评价手册改革,学生评价效果有所裨益。 我国作为一个考试文化色彩浓重的社会,为了减轻课业压力,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近年来不准考试排名,必须以等第取代真实的考试成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纷纷出台。美国具有教育自由的传统,注重学生创造力、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却如此精细化。这一看似矛盾的吊诡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用人制度和人才观,根源于文凭在东西方社会象征意义的差异。在西方国家,教育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教育的价值在于教育本身,因此学业报告卡中分数的作用在于挖掘教育中活生生的“个体”,凸显学生真实的能力信息,促进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和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而在中国,更加看重的是教育的外部效益,因此学业报告卡中分数的作用在于其筛选、分层的功能,而忽视了教育中的人,教育的本义,因此成绩单有了很多难以承受之重,这也阻碍了教育改革前进的步伐。
中小学教育 学业报告卡 评价手册 能力信息 教育改革
刘胜男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062
国内会议
宁波
中文
670-677
2013-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