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传承和现代大学特色建设
后现代的典型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差异与共赢.高等教育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备受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英、法、德、日、俄等国,纷纷制定本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政府在高等教育经历世纪之交10余年的跨越式发展后,也明确提高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设高教强国,着重打造世界一流大学. 特设建设是各高校在当今激烈的教育领域中获得更好发展的重要方向,各高校今后的发展战略既要满足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样化、人才资源丰富化的迫切要求,总揽全局,发挥优势,从宏观层面加强制度建设和科研创新,又要综合考虑并根据各级各类院校历史文化沉淀、传统风格累积的办学实际,夯实基础,突出重点,从微观层面营建高等学校自身的独特形象与品牌。最近几年,大学特色建设在我国已经有所行动,比如致力于农村教育研究的东北师范大学,加强非洲研究,服务于国家外交事业的浙江师范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的樱花,厦门大学的海景等。各具特色是为了和谐高等教育全局,特色建设的重点在制度创新。 中世纪大学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和较大的办学自主权的核心就是“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尽管那是一种在各种条件和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自发形成的运转形式。学校品牌是学校无形资产、学校经营业绩、教育质量和品牌竞争力的体现”同时,还要明白特点不等于特色,只有把特点做成亮点、有所突破,才能立得住,站地久,长此以往,形成自己的特色,而品牌的形成则是在特色鲜明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公众认可与支持,在紧跟高等教育的整体特色方向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亮点以形成品牌,才是各高校更长远的发展方向。
大学精神 品牌管理 教育改革
施胜男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国内会议
宁波
中文
714-717
2013-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