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社会管理体制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转变的社会转型期应运而生,随着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日益显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8年设立、1999年开始招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直接关乎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质量乃至社会的稳定.本文拟通过对该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促进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专业发展服务公共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提高学生对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认同度,就必须解决专业认识度低、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就业前景堪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与实施。“2+1+1”模式即先在大学校园修读2年的专业课程提高专业认识和认同,大三1年到相关的教育管理岗位进行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大四1年继续在学校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撰写毕业论文、升华专业水平.明确专业相关介绍,引领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引领学生“实践”自己的专业;推行导师帮扶制度,引领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 总之,认同程度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或者学生,应该系统的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学校加强培养,学生自身力求进步,才能实现使学生沿着“认知专业-认同专业-实践专业-提升专业”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的使学生对专业满意,使学校完成培养合格大学生毕业生的目标。随着专业的认同度的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必然得到提高,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必将实现质的飞跃。

高等教育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科生 专业认同 实践能力

孙会明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国内会议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学科学术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

宁波

中文

728-731

2013-1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