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冲破樊篱走向实践
华人数学教育的课程走向,还是回归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即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本文阐述了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理论建设与教学实践中对此问题存在着的主要认识误区,主要包括数学的作用、减负的理解、教材的版本、课程新概念的解读等方面存在的现实樊篱.结合作者近年来对20多位华人数学专家的访问以及一线教学实践感悟,提出了若干方面的改进的实践导向,主要内容是:厘清必要的基础,什么是人人都要掌握的数学,优化双基,落实四基;创建大数据,建设数学能力标准,为每一个孩子科学设计适合的数学课程难度;借助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深度融合,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成为可能;倡导阅读,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丰富内容,提供更多增长的学习线索;建设新班级,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为走班提供可能,等等.
初等教育 数学学科 差异化教学 课程改革
唐彩斌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2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68-71
2014-05-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