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与新词翻译——剖析及对应
透过翻译而产生的外来新词,从产生词汇形态,到形成词义,乃至于扩展周边语意,且逐渐在译语文化中获得一席之地.此一过程,意味着译语文化对于外国文化或新生事物的吸收与接纳,也标注了外语信息在保有源语属性特征的同时,在译语系统中受到的选择及限制.本文将针对显现阶段性交化的外来新词,透过Pustejovsky(1995)的「衍生词汇理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分析不同词语形态之下的话意内涵及角色功能.借此探讨汉语在接受新词时的选择基准,以及无法进入汉语系统的限制原则为何.透过「衍生词汇理论」,可以对新词的内外属性、行为主体与目的等「属性结构」 (qualia structure)进行客观的检验.借由不同词语形态的渐进发展,得以检视发展中的新词,相较于源语所流失的语意或词语形态上的曲扭变形.本议题的讨论,可使原属无声语言(silent language)①的文化信息,透过对词语语意内涵及信息功能的翻译研究,彰显文化语境的信息内涵及角色功能,并归纳出源语转化为译语信息时的普遍原则.
Qualia structure 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 recoverability Principles of neologism formation
杨承淑
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
国内会议
澳门
中文
233-251
2007-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