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开通,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速,对外来务工人员需求加剧。2008年全市流动人口己近400万,总量居全省各市之首。当地政府对义务教育段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逐步改善,家长们支付的子女教育成本逐年降低,所接受的教育质量逐步提升,对外来人员子女吸引力近年来骤然加大,使得在宁就读的适龄人口呈急剧上升的态势。据统计,全市流动人口子女在读规模由2000年的1.99万人上升到2008年的23.16万人,八年增长了10倍,年递增速度约为30%。随着免除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段学杂费以及实行居住证制度等相关优惠政策的继续出台,在读流动人口子女的增速将可能进一步扩大,也给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和义务教育的统筹、协调与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虽然中央政府以“两为主”政策鼓励公办学校接纳和随班就读,但鉴于现实各种因素制约,2008年宁波市公办学校接纳比例为60.7%,各地举办了120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弥补公办学校系统的不足。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学校办学体制问题上,当前宁波市各级政府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逐步探寻提供各方能够接受的有效方式。目前大致看来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以江北区等区县为代表的公办学校接纳模式;二是以余姚市等为代表的民办学校接纳模式;三是以慈溪、郸州等区县为代表的民办公助模式。究竞哪种模式具有可持续性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本文拟就三类办学模式的现状、特征和优、劣势进行比较,以期为流入地政府探索和选择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办学模式提供借鉴。
流动人口子女 学校教育 办学模式 性能评价
徐建平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国内会议
安徽芜湖
中文
377-381
2009-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