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和澳门)普及大众学校教育政策-以政体国家理论的一个历史比较分析
普及大众学校教育已是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全球工作中的主要目标,要求世界各地均能达到全民教育的目的。中华大地内似乎问题不大,离达成目标不远;但还是要细看在历史脉络中实践普及教育的内容意义和事件成因,以及有关目标是如何达成。普及大众的教育无论如何都会被理解为政权对子民的意欲,透过全民式的教育以达致所欲的价值配置行动。教育本身的矛盾郄存在于顺养一群具被支配的和规训教化的集体,与精确思考及批判心智挑战和可能不接受统驭的知识精英份子,透过建立一系列的政体国家理论中关键概念用以调协历史事件,作比较分析;历史社会学的方法是透过既有的观念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研究最低限度上证明历史上教育的发展主要不是跟经济上的投资存在着因果关系。所引用的政体国家中关键概念的内容才对教育的投入有更大的和有说服力的因果关联的解释。中华大地曾经有着不同的主权归属,地缘政治中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转变的脉络,期间教育上亦不同地发展起来,存有不同的历史意涵。清末时期受世界帝国主义的侵扰,台湾归入中国领士而又割让给日本,民国时期政局的不稳定,及后中国共产党获得政权后推行过共产主义的政策,国民党主政台湾,港澳地区由英国及葡萄牙分别管治,普及的学校教育开始发展起来。而实际上在更早的时间里四地都由存在不同的主权问题,而各政府管治中都有不同的教育政策。受外国侵扰,中台港澳都面对不同程度和样式的殖民化,存有不同的教育政策以响应不同情境的需要。在世界体系中、国家政权、组织体制和政策运作的层面上都显示出政策考虑中和执行的情况里的思想关系,教育所彰显的功能都会是经济投资,或是国家政治上的服务。所说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情况,好可能发生在政体国家的,市场和公共领域中建构出来的概念理解冲突与争衡的状况。那教育成为主权谁属,利害群体垄断与支配,统合协同过程中利害关系的探究;问题又往往取决于个人领导情意的取舍与决定。
教育政策 比较教育 全民教育 大众学校
洪松勋
国内会议
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5届学术年会暨庆祝王承绪教授百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
杭州
中文
398-463
2010-10-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