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实现城乡一体化

  随着农村迁移到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世界人口的75%将居住在城市.仅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在接下来两代人的时间里增加两倍,这将对大都市圈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9世纪至20世纪初,城市工业的中心是交通、贸易、通讯、新型社会分工等重大技术创新的产物.尽管当今时代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但是过去的情景还有可能会再次发生.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超过了其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以及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全球经济新周期正在推动全球城市体系发生重构,如何进一步释放城市的变革力量,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全球性议题.由于大城市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时至今日,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特大城市都仍然在聚集更多的人口.如果不对城市化加以规划或管理,公共服务短缺、气候变化、贫民窟和不平等加剧、安全环境恶化、国际移民激增等问题与挑战,也将破坏全球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迁移,人口向大城市集中,都体现的是人民对更高收入,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生活质量的向往,本质上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一种强调以核心大城市辐射并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大都市圈建设的发展观念,愈加受到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视.围绕全球特大城市形成世界上人口最稠密,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创新和新技术的主要来源.全球性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是各自国家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最富有竞争力的地区,也是世界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主要创新源地集聚区.这些大都市圈的成功经验,正在激励很多国家相继推出本国的大都市圈建设规划,以此打造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枢纽和参与全球竞争的制高点.这通常伴随着城市居住许可的约束力日益减弱.在新的发展时代下,中国政府已经将城市群发展提高到了更加重要的战略高度.中国在大都市圈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值得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展开对话.中国政府颁布的国际行动计划可作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补充,其中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和164个具体目标.中国正努力将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为绿色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中国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领先大国.这在很多城乡规划中得到了体现.绿色经济的概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政策话语的主流.作为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佼佼者,如果中国能有效地实现这一转型,将大大降低全球气候变暖的风险.由于中国领土的庞大,意味着它的决定对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中国成功的话,可为其他新兴经济体起到一个示范效应.我们目前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这给公共政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如粮食与淡水短缺、能源波动、自然灾害以及金融不确定性等.人们强烈希望数字经济和第四次工业革命能够改善生态平衡、推动新全球化.首先是建立一座可持续发展城市,其具有绿色的和更具包容性增长的发展前景、流动性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性.联合国制定的《新城市议程》是以某些相互关联的原则为基础建立的, 其中包括消除极端贫困,利用可持续和具有包容性城市经济以及环境可持续性.基于这些原则,新建的都市圈将致力于实现城市范式的转变,在多层面制定和实施城市政策.尽管世界各国城市、乡镇和村庄的情况各不相同,但都适用于联合国《新城市议程》,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我们如何才能实现未来城市的可持续设计,将这些城市打造成具有增长力、创造力、多样性和宜居生活的城市?关键问题是实现大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城市聚集了大量的资源,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能到大城市居住成了人们梦寐以求的希望.中国目前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进程中.到2035年,近70%的中国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地区.然而,大规模城市化可引起一连串的负面影响,如非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基础设施的缺乏、贫民窟的出现、环境污染以及社会结构的瓦解和动乱等.这些问题给决策者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们呼吁创新解决方案.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调动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提出理论并加以实现.这将加速形成一个独特的全球合作网络.世界必须创造新的合作模式来应对当今拥挤和不健康的城市生活模式,并为其未来可持续性发展作准备.如果城市缺乏一定的内在创造力,将难以持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显然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为了在人口增长的同时,维护城市发展动态平衡,每个利益相关者需要时候保持开放的心态.文化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力的源泉,甚至是化解社会矛盾,凝结社会力量的重要工具.只有在文化丰富的环境中,知识分子、艺术家、创新者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这就是创意城市和创意经济概念的核心.当今研究的重点必须转向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关键作用.促进城市文化多样性,以建立一种真正的动态平衡,这样不仅可使城市化的成果得到进一步扩大,同时还可以减少其负面影响.文化遗产涉及城市文化的身份认同.文化和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以及文化合作等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生态城市概念的出现和可持续城市的概念为城市复兴的挑战添加了一个新的维度.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光靠保护资源环境和文化禀赋的政策是不够的.城市环境的恶化降低了流动人口的居住质量.因此,我们还必须着眼于生态责任、生态价值、遗产保护等隐形的资源,以防止城市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为了促进大都市圈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全球最紧迫的经济生态和社会问题以及绿色增长战略的研究和探讨.所有利益相关者必须团结起来,分享他们的实践经历.我们还应该共同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创意社区的交流.寻求建立绿色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智慧生态城市,为社会的发展添加了一个新的维度.只有通过创新、教育和知识,才能创造新型绿色岗位和技术.可以肯定,科学、智能的领导力将是创造21世纪低碳绿色经济的关键.

汉斯·道维勒

华工

国际会议

2018 IP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Metropolitan Circles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of Urbanization:The World and China(2018 IPP国际会议:大都市圈建设与城市化的未来:世界与中国)

广州

中文

6-21

2018-08-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