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及其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及其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 方法:购买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30只清洁级SD大鼠,实验研究20只,提取骨髓间质干细胞10只作为实验组,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骨髓干细胞动员干预大鼠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凋亡,检测肝纤维化及星状细胞凋亡指标;将未提取骨髓间质干细胞的10只作为对照组,不对其进行干预.然后对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纯度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两组大鼠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肝星状细胞激活及凋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CD34、CD44、CD45、CD95阴性细胞分别为99.75%、99.51%、99.80%、95.72%.CC”4皮下注射诱导8周后实验组大鼠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前(P<0.05);实验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1周后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3d后(P<0.05),对照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1周后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3d后(P<0.05);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1周后实验组大鼠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1周后的肝星状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3d后(P<0.05);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1周后实验组大鼠的肝星状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3d后实验组大鼠的肝星状凋亡细胞数显著多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前、对照组(P<0.05). 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后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可能是其治疗肝纤维化的一个主要机制.
肝纤维化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 肝星状细胞 细胞凋亡
吴雄健 朱海燕 毛忠懿 张蕾 谢军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江西赣州,34100
国内会议
贵阳
中文
230-234
2017-08-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