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给养”与王安忆的创作转型
王安忆写上海,天经地义,承了哪家的衣钵,似乎也不辨自明.有这种潜在的惯性思路作用,加之文化研究之风盛行,王安忆的小说难免被订上一个框架.实际上,王安忆作为“海派文学的传人”定位,却完全是一种后见之明,在王德威名文《海派作家又见传人》之前,几乎没有批评家将王安忆同海派文学传统联系在一起.迄今为止,王安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创作期最为绵长,并在每个“潮流”当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作家.自“寻根文学”代表作《小鲍庄》之后,王安忆这样的“知青作家”,以“张爱玲的传人”的身份完成了自己的“跨代”战役.与张爱玲的浮出历史地表同时,王安忆在八九十年代之交完成了自己的创作转型.但是,本文认为王安忆的转型绝非简单的上海怀旧思潮的产物,而同样强大的京派给养也供给了她的创作观念.
当代小说 王安忆 创作转型 文学资源
刘芳坤
东北师范大学
国内会议
西安
中文
155-165
2015-09-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