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斑岩型铜矿体系高-中温蚀变特征研究--以流动体系水-岩作用模拟实验为例

斑岩型矿床作为一种重要的岩浆热液矿床,是Cu、Mo、Au等金属的重要来源.典型的斑岩铜矿系统一般具有显著的蚀变和矿化分带特征,从核部向外围依次发育有钾化带、绢英岩化带、青磐岩化带和泥化带并形成同心圈层结构.对不同蚀变带形成控制因素及相应元素的迁移机制进行实验研究,有利于深化对成矿流体演化、矿化机制的理解并为完善成矿模型提供重要的指示意义.本研究选用流动体系水-岩反应模拟装置,成矿流体组成参照典型斑岩铜矿单个流体包裹体LA-ICP-MS分析结果,实验卤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K+、Mg2+、Cu2+、Ti4+及少量的Sr2+、pb2+,主要阴离子为Cl-和SO42-及微量NO3-.岩石样品采自东天山土屋-延东斑岩铜矿区外围企鹅山群地层,为玄武安山质火山岩.在实验条件下,装置内实验流体分批逐次流经柱状岩石样品,用来模拟典型斑岩铜矿床形成过程中含矿热液流体与流经围岩的交代反应,以揭示斑岩铜矿高-中温蚀变特征及影响元素迁移的主要机制.

斑岩型铜矿体 蚀变特征 水-岩反应 成矿机制 元素迁移

李建平 陈华勇 肖兵 王云峰 苏龙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国内会议

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南昌

中文

533-534

2017-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