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勘查标识体系的初步建立
在全球研究程度较高的斑岩型矿床中,研究成果与矿产勘查之间一直未实现有机结合,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的问题,这不仅制约了斑岩型矿床勘查效率,同时也限制了科研应用于实践的脚步.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地处东环太平洋成矿带的智利El Teniente斑岩型铜矿床、中亚造山带的蒙古Oyu Tolgoi斑岩型铜-金矿床和特提斯造山带的西藏驱龙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例,系统研究这三个世界超大型的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蚀变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勘查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斑岩型矿床勘查标识体系(Identification Criteria System for Exploration of Porphyry Cu Deposits,简称ICEPD)的建立.
斑岩铜矿 地质勘探 标识体系 地球化学特征
李莎莎 陈华勇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720-721
2017-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