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藏铁格隆南高硫型铜矿床铜同位素初探

200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Cu同位素在矿床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的开创性研究(Asael et al.,2012;Li et al.,2010;Mason et al.,2005;Mathur et al.,2010;Zhu et al.,2002),显示出在示踪成矿温度、成矿源区变化和成矿作用过程中铜同位素的巨大应用潜力.总的来看,Cu同位素在低温成矿体系中变化较大,可达到约4‰,在表生氧化环境中甚至可达~8‰(Mathur et al.,2009).随着深度的增加,黄铜矿的铜同位素组成逐渐增加,矿石Cu含量也逐渐增加,这一观察结果也与典型斑岩成矿系统相反,这些观察表明矿床过程中/或形成后遭受了强烈的酸滤作用,重的铜同位素被优先释放并被迁移到深部,并可进一步依据质量守恒判断铜迁移程度及可能迁移方向。这一新认识从铜同位素角度反映了斑岩系统外围高硫矿床成矿过程,对利用铜同位素示踪深部隐伏矿体提供了典型实例。

铜矿床 铜同位素 低温成矿体系 找矿潜力

段吉琳 唐菊兴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国内会议

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南昌

中文

898-898

2017-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