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大汉语史观:声调和轻重合一的韵律模式(摘要)
如果比较世界语言的词形,可以发现甲金文代表的单音节词语言并不是那么理所当然,因为人类共同起源于非洲的话,汉语和其他东亚语言也应该是多音节词语言.当建立这样的观念,就会发现,先秦时期的文献中有大量双音节和多音节词,例如联绵词、名物词、词头词、重言词、人名、地名、氏族名.那么,东亚语言的单音节词是怎样来的呢?学者们研究发现,目前南亚语和部分藏缅语还处于双音节词向一个半单音节词转化和单音节化阶段,例如:佤语、德昂语、独龙语、达让语、义都语、格曼语等.所以相信,汉语等其他语言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汉语等东亚语言单音节化之后带来一个后果,即语言单位扁平化.扁平化指在单音节型语言条件下,音节、(单音节)词,以及(单音节)构词语素都是一个东西,三者具有同一性.音高本是音节的天然属性,由于音节就是词,结果音高成为词的属性,这个属性在使用中逐渐获得社会约定成为声调,这就是声调的来源.轻重本是汉语的韵律模式,当单音节词声调进入复合词,则与多音节词的轻重模式协同,诞生了一种新的“声调-轻重韵律模型”语言.汉语和其他东亚语言都属于这种韵律模型语言.
汉语 声调特征 韵律模式 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
江荻
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国内会议
呼和浩特
中文
115-115
2017-06-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