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圩田系统中人地关系的再思考--以明清无锡芙蓉圩为例
本文以明清时期无锡地区之芙蓉圩为对象,在”环境—社会”系统的模式下,审视了其修筑的环境原因、社会原因,及其修筑带来的环境影响与社会响应.本文提出了以下三点结论:芙蓉圩的修建,起初是缘起于明初江南水利格局的调整与赋役改革计划,随后又因官府和民众的政治利益、个人荣誉、经济利益等原因而不断被维系、完善.芙蓉湖区变湖为陆,其环境效应主要是正面的,也给无锡地方社会带来了良性的,同时也是影响有限的社会效应.人口的压力并非是芙蓉圩修建的原因之一,修建圩田也并非是无锡地方社会应对环境障碍与人口压力的主要方式.研究结论提供了在全流域尺度下具体圩田系统的”环境-社会”模式分析的一则案例.
农田水利 圩田系统 人地关系 太湖流域 明清时期
康翊博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上海杨浦区200433
国内会议
河南开封
中文
30-39
2017-1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