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变质岩地体中两类金矿的成矿作用研究
湖南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该省95%以上的金矿都产于前寒武纪浅变质地层中(黎盛斯,1979,1991;罗献林,1989),主要分布于湘西雪峰山地区和湘中白马山—龙山—紫云山一带(罗献林,1991;鲍振襄等,2002).湘西雪峰山一带出露的主要为前寒武纪的浅变质碎屑岩,金矿主要赋存于新元古界的冷家溪群和板溪群中,其次为下震旦统江口组中.据不完全统计,该成矿带有金矿床(点)319处,代表性矿床包括黄金洞、沃溪、漠滨和淘金冲等金矿.与湘西雪峰山不同,湘中地区晚古生代碳酸盐岩地层非常发育,前寒武纪地层仅分布于湘中盆地边缘、以及盆地中间的次级隆起区.这些次级隆起呈穹窿状分布于盆地中,构成一EW向展布的白马山—龙山—紫云山穹窿状隆起带.湘中白马山—龙山—紫云山金矿带正好处于该隆起带中,目前该矿带已发现大、中、小型金矿50多处,重要金矿床包括铲子坪、杏枫山、古台山、高家坳、龙山、大新、金坑冲和包金山金矿.除高家坳等极个别金矿产于泥盆系碎屑岩中外,该区金矿大多分布于前寒武系浅变质岩中.
金矿床 成矿作用 矿化类型 地质特征
彭建堂 胡阿香 肖静芸 郭宁 谢青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育部有色金属成矿预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育部有色金属成矿预测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146-146
2017-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