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西藏南部绒布地区上白垩统宗卓组地层中“外来岩块”成因浅析

宗卓组是西藏煤田地质队(1957)首先创立的代表晚白垩世的一套沉积混杂堆积岩,藏南上白垩统宗卓组(K2z)发育于特提斯沉积北带,大致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南侧,北部同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以逆冲断层接触,宗卓组与下伏甲不拉组呈不整合接触(钟华明等,2004).宗卓组地层特征是其发育大量岩块,藏南宗卓组混杂堆积中震积岩巨大岩块十分醒目因其规模宏大(周志广,2006)。所含岩块巨大岩块主要分为原地岩块与外来岩块。原地岩块主要有砂岩、粉砂岩等。形态多为透镜状、枕状和似层状。长轴方向平行“基质”层理。在椭圆形、透镜状的岩块中可见到旋卷构造(包卷层),说明原地岩块是在沉积物没有完全固结的情况下,由于重力或其它地质作用由高处向低处搬运变位后所形成。外来岩块大小相差较大,小者直径几厘米,大者直径可达数米乃至数十米。最大者甚至达到几公里,外来岩块主要岩性为砂岩、硅质岩、灰岩等。外来岩块与基质的岩性、产状差异较大,磨圆度及分选性较差,由此推测岩块搬运距离较近。在与宗卓组接触位置产状及其混乱,灰岩外来岩块出现较多,推测两套地层发生相对滑动所致。

地层发育 外来岩块 地质特征

范宇航 丁枫 李青 高建国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国内会议

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南昌

中文

305-305

2017-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