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冀北东坪转枝莲似斑状花岗岩与金成矿

冀北东坪金矿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碱性-偏碱性侵入杂岩体内首次发现的大型金矿床.矿床的成因至今仍然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早期的认识倾向于东坪金矿床的形成与水泉沟碱性杂岩体(380~390Ma)有关(宋国瑞和赵振华,1996).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东坪金矿成矿年龄远远滞后于容矿碱性岩的年龄(江思宏和聂凤军,2000),其钾质蚀变岩中的热液锆石U-Pb年龄140.3±1.4Ma、钾长石石英脉中热液锆石U-Pb年龄140.2±1.3Ma(李长民等,2010),蚀变岩绢云母40Ar-39Ar年龄152Ma(Hart et al.,2002).张国瑞等(2012)获得马丈子矿化区的钾长花岗岩U-Pb锆石年龄138.24±0.82Ma,表明东坪金矿主要的金矿化发生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近年来在东坪金矿的外围勘查中,发现了矿区东部钻孔深部的似斑状花岗岩体(图1),呈脉状分布于水泉沟碱性杂岩体(二长岩)中,空间上呈NEE-SWW方向展布,钻孔揭露厚度40~60m,局部金矿化达5.96g/t(长1m).查明似斑状花岗岩及其石英斑晶的成因,斑晶石英中的流体性质及其演化,以及似斑状花岗岩与金矿化的关系,对指示金矿的成因和找矿方向有特殊的意义.

金矿床 成矿模式 似斑状花岗岩 矿化特征

宋贵常 徐九华 张亚斌 赵俊康 张国瑞 褚海霞 成曦晖 边春静 张泽阳

河北崇礼紫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北崇礼076350 北京科技大学,北京100083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3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国内会议

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

南昌

中文

511-512

2017-12-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