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清朝首次金川战争中对“番子”人名地名的采录:兼谈“汉字十二字头”“同文韵统”“清汉对音字式”之关系

第一次金川战争之时,出于军事需要清朝下令采录“番子”人名、地名,并以清字、唐古特字和汉字三体合璧形式缮写造册.根据档案内容,推知在战争期间,清朝非但没有在四川督府设置相关译员职位,即使是军事前线,也同样没有相关职缺.一直到第二次金川战争前的乾隆二十八年,始将给四川督府设置笔帖式衔唐古特文译员职缺作为定制.通过将《清汉对音字式》和留存至今的档案所载之“番字”人名地名名录对比,结合《同文韵统》编纂经过,以及相关档案内容,本文认为正是因为此次战争,清朝为了解决来自前线奏书内的“番子”人名地名音写所存在的问题,利用允禄等人编纂《同文韵统》前期工作积累的经验,遵照一定的规则将满文十二字头翻译音写为相应的汉字,即为“汉字十二字头”之本意.并在此基础上,乾隆十五年下令傅恒等领命率儒臣重定十二字头音训,亦即《清汉对音字式》之出现,根本上来说仍在于此次金川战争采录“番子”人名地名之经验.

汉藏翻译 《汉字十二字头》 《同文韵统》 《清汉对音字式》 清朝时期 金川战争

石岩刚

陕西师范大学国外藏学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2017年首届中国民族学青年学者论坛

兰州

中文

501-510

2017-06-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