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2000-2010年中国退牧还草工程区生态系统质量及其动态变化

本文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通过多源数据融合、生态模型模拟和尺度转换手段,分析中国退牧还草综合治理工程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质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探讨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为退牧还草工程的生态成效评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保持平稳,生态系统结构稳定,但局部区域仍存在草地与农田、湿地和荒漠间的相互转化;2)研究区草地退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植被覆盖度略有增长,叶面积指数略呈波动式增加,净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上升,草地植被呈现恢复转好态势,生态系统总体质量有所提高,生态环境向良性演变;3)研究区生态状况具有空间差异性,总体转好,局部变差,各亚区整体水平排序为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治理区>青藏高原江河源退化草原治理区>新疆退化草原治理区>蒙甘宁西部退化草原治理区;4)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利于草地保护,气候暖湿化促进植被生长与恢复,两者共同影响研究区总体生态状况.

草原管理 退牧还草 生态系统质量 时空分布

张海燕 樊江文 张雅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国内会议

2017中国草原论坛

南昌

中文

359-368

2017-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