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异性孪生母牛可育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母牛是肉牛和奶牛产业的基础,特别是当前肉牛能繁母牛牛源紧缺的态势尚未得到明显缓解.牛是单胎动物,自然情况下一般每胎产一头犊牛,但随着繁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得母牛双胎率有增加的趋势.牛的双胎率一般在1-4%之间,其发生率与品种、配种季节和胎次等因素相关.按概率学计算,双胎中约50%是异性孪生,其中约80-90%的孪生母牛不具备生育能力,而剩下的实际具有繁殖潜能的异性孪生母牛由于缺乏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也面临被直接淘汰的命运.无论是作为正在扩群的肉牛养殖者还是规模化奶牛场的经营者,将异性孪生母牛全部留养或全部淘汰都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之前也报道过一些异性孪生母牛可育性的鉴定技术,但是都存在缺乏切身考虑实际生产情况和需求的根本问题,没有一种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生产.因此异性孪生母牛不育的现象一直是困扰肉牛和奶牛业生产者和科研人员的难题,若能建立一种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简单、经济、快速而又准确的鉴别方法,无疑能减少这部分经济损失,完善牧场母牛的经营管理.根据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推荐牧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初生异性孪生母犊先进行工作量很小的阴道长度检测和外阴观察,对于阴道长度<8cm或阴道长度>8cm但外阴形态明显畸形的初生异性孪生母犊,可直接判定为不可育;对于阴道长度>8cm且外阴形态正常的初生异性孪生母犊,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体内SRY基因相对含量来进一步鉴定是否可育。据此鉴定方法,不仅避免了增加劳动力和工作量的问题,也挽回了由于错误淘汰具有繁殖潜力的异性孪生母犊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异性孪生母牛 可育性鉴定 阴道长度 外阴形态 基因检测

苏华维 邱清华 邵陶祺 曹兵海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营养饲料功能研究室,育肥岗位团队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营养饲料功能研究室

国内会议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第七届技术交流大会

西宁

中文

132-138

2017-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