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情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与整体性
中国具有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截至2016年,中国以其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首,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同时,中国政府层面的保护政策快速而有力地推进.中国政府于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非遗公约),并于2005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简称2005《意见》),最终于2011年通过并施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中国不仅在国际上成为非遗保护举足轻重的国家,在国内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影响.从国家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和相关力量都参与到前所未有的非遗保护运动中,本研究选取了云南丽江列入各级名录的东巴文化、民间音乐、手工艺、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四类非遗作为案例,重点研究进入到旅游市场中从业的非遗传承人。以“真实性保护”与“商品化利用”这对看似矛盾的现象为切入点,本论文分析了与非遗认知构建密切相关的政府管理方、专家学者和非遗的实践者——非遗传承人是如何理解旅游商品化利用中非遗的真实性和整体性的。这其中,对于非遗传承人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探讨是关键。根据批判遗产研究视角并基于本研究提出的非遗实践者主位视角,作者希望转变当前考量非遗保护乃至遗产保护的视角,深化对于非遗本质的理解,提倡从文化实践者的视角来看待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多样化动态关系,从而在理论和实际层面为政府、传承人、商家、社区团体等利益相关者构建沟通协作的机制。
旅游情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保护 整体性原则
苏俊杰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University)亚太文化遗产中心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87-94
2016-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