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边界研究--以阿细祭火仪式为例
在当代社会,产业化开发和商业化利用已成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存续的重要方式.民间信仰类非遗因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神秘的宗教色彩备受旅游者青睐,其集体性的实践行为——祭祀仪式已成为旅游市场中一类集“展演性”与“参与性”为一体的旅游文化资源.较之其他类型,信仰类非遗的本质属性在于神圣性,是信仰群体宇宙观的具象表征及其处理人神关系的外显形式.因而,关涉族群神灵世界、意义世界的神圣仪轨通常具有庄严性、绝对性,与快速变化、以娱乐为目的的消费社会本质上相对立.当一个民族的信仰实践成为旅游消费品,通过出售“原始”“神秘”实现其交换价值时,将不可避免地在他者“想象”与“观看”的权力支配下改换面孔.那么,该怎样看待信仰类非遗在旅游场域中的形变?变形的广度与深度有无边界?应如何去理解这种变形?本文以旅游情境中云南弥勒阿细人的祭火仪式为讨论对象,通过对仪式再生产过程的审视来理解地方群体如何在神圣信仰与世俗消费之间进行文化调适,以期为上述疑问提供案例式的解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边界的划定,能够丰富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既包括遗产存在于其原生性主体的生活、生产之中,以地方人群共同体的社会时空为经纬,按照遗产自身内在规定性自觉地存续;又包括在现代社会政治与商业共谋的语境中,在遗产框架下内容与形式的部分流变,且此种流变逐渐被遗产原生性主体“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文化行为。在进入旅游市场的过程中,阿细祭火的改换、演绎、发明、创造仍是与原有文化逻辑相接续且符合地方情境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被重新表述的、清晰明了的祭火文化体系因地方民众的参与建构而被认同、接纳,且正在反复的展示与言说中内化为族群“传统”,成为当地民众进一步认识、理解自身的途径。当地民众以圣/俗性作为处理人与神、人与人、人与遗产之间关系的基本依据,为旅游情境中的祭火仪式确立了新的秩序,在变动的社会现实中实现了遗产的活态传承。
文化旅游 非物质文化遗产 消费边界 历史传承
邵媛媛
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186-193
2016-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