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丹砂庇佑:贵州务川龙潭古寨之文化生态探源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传统村落无疑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延续至今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家园.当代中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4年的54.77%.在这样一场城乡遭遇战中,巨额资本裹挟着现代技术高歌猛进,许多传统村落被迫承受“建设性”破坏,不仅自然村数量锐减,村落物理空间塌缩、文化传承机制断裂亦是不争之实.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笔者以为,摸清现状、监控进程、加大投入都是目前乱局下必须先行的工作,但唯有探寻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根基,在历史脉络和生命脉理中认知族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终结亡羊补牢式的“抢救性保护”,避免盲目冒进式的“生产性保护”.“丹业”与“丹族”,就是龙潭人在生态环境适应下形成的特殊生计方式和典型文化特征。在生态型资源竞争中,人群总是通过强调特定文化特征的方式,来限定我族“边界”以排除他者。可见环境并非一个实在,而是人类感知与解释外部世界的产物。丹砂庇佑,无论是龙潭仡佬住居服饰体现的“有形结构”,还是举止礼仪蕴含的“行为结构”,以及观念知识包容的“认知结构”,都是丹砂文化的整合表达与能量呈现。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对那些将生命和生活托付其中的人而言,绝不是一出舞台表演,而是社会生存生死攸关的策略问题。

文化生态 古村寨 资源整合 抢救性保护 民族旅游

张颖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2016年第四届旅游高峰论坛-民族旅游与传统文化

武汉

中文

361-366

2016-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