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共生:盐马古道沙溪白族的空间、信仰与实践
经济全球化所推动的世界范围内的旅行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文化遗产运动,触及世界各个角落.在此背景下,中国西南边陲的沙溪寺登街,于2001年10月11日被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并在次年进入“值得关注的100个世界濒危遗址名录”.沙溪古镇位于中国通往缅甸和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上,承担着沟通藏地与中原的茶马交易,也是为中央王朝所掌控的盐马古道中心地带.因其是“茶马古道现今唯一幸存集市”的遗产价值,为世人猎奇的眼光所搜索和聚焦,成为诸多外国游客心向往之的旅游目的地,也纷纷吸引了各种资本的进入.最引人注目的是,同年,以瑞士联邦理工大学为核心,中瑞两国政府合作的“沙溪复兴工程——基于可持续概念的中国农村发展示范项目”启动.权力知识、商业资本等外来因素,开始激荡沙溪的静好岁月,渐行渐远的马蹄声又回响在昔日盐马古道的时空.2014-2015年的寒暑假彭兆荣教授率领“中围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项目组对沙溪进行了田野考察,从盐马古道一沙溪区域的整体性视阈,从沙溪白族的宇宙观与生命史,对沙溪古镇的文化空间及沙溪白族的信仰实践进行多维观照与深度呈现,在全球化与城镇化的双重推力下,中国传承数千年的人居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以至那些富含生态智慧与生命伦理的传统家园,也难逃日渐破落与被遗弃的命运。鉴此,有学者提出我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的核心工作之一在于“研究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景观基因”。在盐马古道一沙溪区域一寺登古镇的文化空间里,沙溪白族作为遗产主体恰切地将精神世界和日常实践打通与连接,使得本土宗教与儒释道多元并存,自然崇拜与生命崇拜圆融统一,神圣仪式与大众旅游自得其所。尤其是在沙溪寺登村,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并未产生对立和冲突。这从中也告诉人们,沙溪白族是如何从人与自然的认知实践出发来进行文化遗产的理解与传承。文化遗产的意义不仅在于留住过去,还存在当下,指向未来。反思当今世界不断发生的宗教矛盾与区域冲突,应该从沙溪白族在多元中孕育秩序,在信仰中栖息生命的信仰与实践中,进一步探求如何达成自我与他者、外来与本土的文化理解与文化自觉。这抑或有助于达成在全球化时代举步“文化遗产地”去“寻根”与“朝圣”的理想愿景。
历史文化遗产 多元共生 文化信仰 民族旅游
黄玲 王晓芬
百色学院学报编辑部 云南财经大学
国内会议
武汉
中文
374-381
2016-04-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