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外国人在华居留地研究:从广州十三行到沙面英法租界

在中国,广州是唯一一座口岸城市,曾经有过两种截然不同形态的外国人居留地,其建设展示了不同制度下的两种居住区规划与营建模式.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前,位于广州西郊的十三行,是外国人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居留地,贸易季期间男性外国商民允许在此居留贸易,英国人获得机会在此修建教堂,十三行逐渐成为较为稳定的外国人居留地。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的爆发导致广州民众的愤怒,1857年十三行被当地人烧毁。当时占据广州的英法盟军,迫使清政府填筑十三行旧址西南处的沙洲,以赔偿外国人在十三行火灾中的损失,为英法提供新的租界地。二十世纪初,沙面租界以其整齐的街道、西洋式建筑群,以及规范的租界管理,成为中国口岸城市中外国人居留地的典范。

中国外交史 外国人居留地 区块划分 营建模式

陈煜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系

国内会议

首届广州湾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

广东湛江

中文

328-331

2016-12-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