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畿上塞围”寻踪
据各类文献资料所载及各位学者对北魏畿上塞围所持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高旺与刘仲二位的观点,即北魏畿上塞围是呈全封闭的环状长城较有说服力,也符合史料所载述。其实,许多人在理解《魏书》中载录的筑畿上塞围的那段话时,恰恰是忽略了原文中的:“起上谷,西止于河,广袤皆千里”句中的那个“皆”字。这里的“皆”,即“都”之意思。也就是说,东起上谷(延庆区)西止于河(黄河)的“塞围”是由南线与北线两条呈弧线的长城环拱京都平城,而其东端与西端又互相连接,成为一个扁环状,因而才有了“广袤皆千里”之句。本来,“广”指东西方向的长度,“袤”指南北向的长度,但汉字的两字连用,往往会改变其中一字的本义。如《魏书》中对北魏泰常八年(423)所筑的长城就称为“延袤二千余里”。这条长城本为东西向的,却用称南北的“袤”来称之。由此证明,上述引文中的“广袤皆千里”就是说:环卫京都平城南、北两条弧状长城都由上谷起,而止于黄河,其两条长城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畿上塞围是一扁环状的封闭型长城。而这道环形封闭状长城的部分段落,不仅被后来的北齐长城利用,而且又成为今明长城大边(外长城)与小边(内长城)的基本走向基线。在罗哲文所著《长城》一书中附有一张《明长城图》,图中的那一圈大边与小边,与高旺所绘的环状簧上塞围,其走向与位置都非常近似。由此可见,今明长城的内、外长城,有许多段落下叠压着北齐长城与北魏的畿上塞围。总之,北魏畿上塞围是扁环状的封闭塞墙,它环拱了京都平城及其所辖的全部京畿地面。
北魏时期 长城修筑 封闭塞墙 扁环状
刘溢海
国内会议
山西大同
中文
18-23
2016-1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