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山西明长城烽火传报体系研究

“火路墩”一词,主要流行于明代宣、大、山西三镇,在文献中多与边墙、边墩、城堡等军事建筑相提并论,也为一种防御建筑,是烽火台四种类型之一的腹里接火台,其名称实是时人对当时三镇所辖腹里接火台的一种俗称.目前,在宣、大、山西三镇即现在的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的长城主线以南有大量且保存完好的地面遗存.在绵延万里、横亘千年的长城中,火路墩以其特殊的形制和功能在兵戈铁马的年代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功用,所以,对火路墩的研究无疑有助于长城学体系的加强与完善.以“火路墩”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田野调查和相关文献,以宣、大、山西三镇为重点,左右“旁击”各镇的腹里接火台,追溯火路墩可考的起源,全面考察火路墩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作用、地位及建筑形制、军事管理、兵力配备、武器装备、烽火信号和传烽路线等,并依据考古类型学的相关要求,以时间为经,分期研究汉、唐、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火路墩的建筑形制及其具体特征和发展趋势、规律;同时,以地域为纬,分区研究明朝“九镇”中的蓟、辽、宣、大、山西、延绥、甘肃七镇火路墩的建筑形制,分析其地方特征与差异,从而加深对火路墩系统全面的认识。

长城遗存 火路墩 防御体系 建筑形制 明朝时期

尚珩

国内会议

首届山西长城文化论坛

山西大同

中文

113-133

2016-1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