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明清太行山长城布防体系探究--从巡检司设置的角度

明代元立国,以蒙古为代表的北方民族是中原安全稳定的最大威胁.于是,有明一代统治者,在历代基础上,构筑了包括制度构建、城堡边墙修筑等一系列防御体系.由于太行山脉连接河北平原与山西高原两个地理单元,都于北京的明清两朝更将其作为内屏畿辅的天然军事屏障,于重要隘口构筑工事,设兵防守.这一时期还在太行山脉上设有所谓“长城”,即明长城由灵丘县牛帮口界分为两路:一路向东南抵吴王口,转东奔倒马关、紫荆关、居庸关处,即内三关长城;而另一路则顺太行山南下,经娘子关、马岭头、黄榆关、峻极关,抵山西左权县的黄泽关.本文主要从明清两代巡检司在太行山要冲隘口的设置及其演变为切入点,梳理明清时期内屏畿辅之太行山防卫格局在基层控制中的历史面貌。

太行山 长城布防体系 隘口设置 明清时期

李茹

国内会议

首届山西长城文化论坛

山西大同

中文

156-168

2016-1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