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明代长城文化带的演变与影响

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它是中原王朝的边防线,也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还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汇聚线.长城修筑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九世纪的西周,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周王朝修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互相防御,于边境各自筑起长城,其中最早修筑的是公元前七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国、韩国也相继修建起来.秦朝之后直到明朝为止,在这1600年间,多次修缮和增筑长城,绵延万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交织而形成明代长城文化,随着汉、蒙关系的曲折发展,多种类型的文化在明代的长城边地整合成不同的文化景象,最后融入整个中国文化。在汉、蒙关系中,经济关系的发展随着政治关系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发展情况。总的来说,长城文化带在一段时间内,基本以某一种类型的文化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又融合了其他类型的文化。无论哪种类型的文化占主要地位,都反映出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多民族之间不断融合、互相借鉴、共同进步的深刻内涵。

长城文化带 民族融合 历史演变 明朝时期

刘斐斐

国内会议

首届山西长城文化论坛

山西大同

中文

234-242

2016-1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