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高校民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云南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为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边疆团结、稳定、进步的需求,尤其是云南省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及脱贫攻坚的迫切需要,改革“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民汉兼通专业人才,推进抢救、保护、传承濒危语言的工作,成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一课题,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傣、景颇、傈僳、彝、拉祜、佤、纳西、藏、苗、壮、哈尼、白族12个民族13个语种进行“一千多枝”教学模式、“学校+政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院校 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双语人才 培养模式

刘劲荣 张劲夫 何根源

云南民族大学

国内会议

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十次学术会议

昆明

中文

504-510

2016-07-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