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挽歌欣赏看两晋士人的死亡审美化

两晋的士人趣味由汉末发展而来,并呈现出独特的风尚,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表现出审美化、艺术化的发展趋势.在挽歌诗文中,两晋士人对死亡的体验进行想象,描摹了死后的世界.西晋时,受到世俗化趣味的影响,这种死亡体验是区别的、痛感的,与生时世界的感官享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东晋士人陶渊明则对死亡进行了超越性的审美.在挽歌欣赏与吊丧怪诞行为上,东晋士人进行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的对象不仅是挽歌或丧礼本身,而且还是因生死相化形成的圆融的意象世界.士人在当下瞬时的感受中获得了一念大干的情感的永恒.士人的死亡意识从痛苦到超越,又复归于《庄子》”至乐”的死亡审美观,形成一个审美化的进程.

两晋士人 挽歌唱腔 丧礼文化 死亡审美化

黎臻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国内会议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

郑州

中文

190-205

2017-10-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