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从民族学到物质文化

作者首先勾勒欧美语境下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关系,随后再列举博物馆人类学如何在保持民族志的工作方法的同时关注物质文化与艺术.民族学始终关心物是如何与人发生联系的。人们应该非常小心地避免把意义强行加之于物,或那些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收取的藏品。当前,对于物的意义,以及物的运用和取向,有非常复杂的争论,这一切都受到了欧美认识论的深刻影响。作者想说明的是,这些争论其实忽略了另一个维度的语境,也就是这样一个事实,欧洲的博物馆物件的起源始于宗教圣物,16至17世纪宗教战争中的破除偶像运动,也是世俗博物馆的起源之一。18至19世纪,建构民族文化和建构公民意识的相关努力,使私人博物馆开始向公共博物馆转型,以便教育行为良好的公民。公共博物馆的这些理念输出成为欧洲殖民帝国的部分“文明使命”,之后在20世纪中期被美国所采用。这导致了一些严苛质疑,包括质疑博物馆实践当下理念的局限性,以及批评限于“西方”的文化遗产。但博物馆中物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博物馆 人类学 民族学 物质文化

迈克尔·罗兰 郑珊珊

伦敦大学学院

国内会议

首届博物馆人类学研讨会

北京

中文

3-18

2017-08-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