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中国卒中的主要亚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策略,在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中,抗血小板治疗可使脑卒中再发率降低11%~15%.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氯吡格雷是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受体拮抗剂,能快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长期应用氯吡格雷较阿司匹林降低了9%的脑卒中和主要血管不良事件的再发风险,且能发生较少的胃肠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然而临床上发现部分患者在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期间仍有心脑血管血栓事件发生.本文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明显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但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效果具有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现象,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目前对于氯吡格雷抵抗尚无统一定义,亦无简单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快速识别氯吡格雷抵抗人群,目前迫切需要统一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和检测方法,以便早期诊断,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在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患者中应检测血小板功能,根据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而采取个体化用药方案,避免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包括药物剂量过低或生物利用度低、患者依从性差、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基因单核酸多态性以及其他血小板活化途径的激活等。基因多态性被认为是主要的因素,在临床治疗中可通过事先检测基因型,根据基因型选择用药或调整药物剂量,避免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使患者从中最大获益。

缺血性脑卒中 氯吡格雷抵抗 抗血小板治疗 临床疗效

曾芳月 罗毅

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江苏苏州,215000

国内会议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中医脑病大师论坛与学术交流大会

河南开封

中文

790-793

2016-11-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