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汉语方言歌谣的诗乐谐合性--以闽、客、粤语歌谣为例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自古以来,语言声调与音乐曲调的谐合关系,即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尚书·尧典》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道出诗歌和言语之间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歌谣的旋律若违反了语调的规范,即破坏了语感的自然,甚至可能造成语义的混淆.相对地,太过迁就语言的声调,则无法展现音乐的曲折回旋之美.语言声调与音乐曲调的谐合程度,考验着词曲作家以及演唱家的功力.所谓诗乐谐合,是指歌谣在创作或演唱时,能够兼顾音乐旋律和语言声调的高低升降态势,而使两者趋于一致,不至于因为曲调旋律的限制而破坏声调的辨义功能和自然语感的一种搭配状态.诗是美化的语文,歌是美化的诗篇.诗歌的口头表现讲究字正腔圆,字正腔圆的基本要求在于发音的准确.文章朗读要求发音准确,歌唱何独不然?歌唱要求声韵准确,声调何独不然?然而,因为语言声调和乐音的高低,性质极其相近,近代汉语创作歌谣,往往为了乐音上的优美,而牺牲了语言声调的本质.传统汉语歌谣,其实并非如此.本文拟以台湾闽南语、客语以及香港粤语歌谣为例,说明汉语歌谣的诗乐谐合性,并进而探究其创作要领.

汉语方言歌谣 诗乐谐合性 创作风格 声调变化

骆嘉鹏

台中教育大学 台湾台中

国内会议

第五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

美国旧金山

中文

128-145

2016-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