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齐故都临淄出土战国陶俑初探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殉的葬俗逐渐改变,开始出现用茅草等扎束成人形来代替真人殉葬的葬俗,这些被扎束成人形的茅草,可能就是俑的最早表现形式,文献记载中称之为“刍灵”.随着这种用人形模拟物代替真人葬俗的出现,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玉石、青铜、陶瓷、泥巴、木头等材料来制作人形模拟物,这就是俑.因此,俑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孔子在看到用酷似真人的俑来殉葬时,仍然认为这是不人道的行为,抨击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可见,以俑代替真人殉葬的葬俗在春秋末期已经广为流行.临淄战国墓中出土的陶俑,高4-11厘米,烧造火候低,俑头部以墨彩勾画眼眉,身上施彩绘,这些陶俑虽然制作粗糙,烧制火候低,易破碎,但它是中国早期陶俑的珍贵实物,对于研究陶瓷、雕塑、绘画等具有重要价值.

考古学 战国陶俑 文化价值

吴立国

临淄区文物管理局

国内会议

考古学视野下的齐文化研讨会

山东临淄

中文

598-605

2017-10-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