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对灌溉水中痕量Cd的去除及其在湿地中的分布规律
试验选取梭鱼草、狐尾藻、野茭白为材料,构建三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吸附池系统,研究其对湖南典型矿区Cd超标灌溉水净化效果,并分析Cd在湿地系统底泥及植物中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梭鱼草、狐尾藻、野茭白3种湿地植物对灌溉水中Cd具有较好的去除能力,最大Cd积累量分别为:67.59,64.19及85.37mg·m-2.监测期间(2018年10月—2019年9月),进水全量Cd平均浓度6.35μg·L-1,经系统净化后灌溉水中可溶态Cd、悬浮态Cd及悬浮颗粒物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22%、92.55%,81.54%,可有效降低灌溉水中Cd含量.进水口悬浮态Cd与悬浮颗粒物有极显著相关性,进水流速对悬浮颗粒物浓度有显著影响,但进水流速并未显著影响该净化系统对全量Cd去除率.一二级植物塘底泥最大Cd浓度分别达到:12.71,4.74mg·kg-2,随时间推移,底泥中Eh及烧失量(LOI)均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Cd在底泥中存在形态,且底泥中Cd主要以弱酸可溶态存在.试验结果发现三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吸附池净化系统可有效降低湖南典型矿区Cd超标灌溉水含量并达到国家标准;三种湿地植物对Cd均有较好的富集效果,且浓度随水流方向下降;一二级植物塘底泥Cd浓度含量较高,有向水体重新释放风险,需持续监测.
灌溉水污染 人工湿地 分布规律 镉元素 去除速率
何钟响 董思俊 杨蕊嘉 刘寿涛 李丹阳 彭鸥 铁柏清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 410128;湖南省灌溉水源水质污染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沙 410128;农业部南方产地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128
国内会议
全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水环境分会2019年学术年会
长沙
中文
102-117
2019-11-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