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名街”历史文化遗产的适应性保护研究--以武汉汉正老街为例
”非典型名街”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街区”或”中国历史名街”名录的历史街区,这一类街区的历史文化深远、传统生活尚存,但缺乏集中连片的风貌建筑和相对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仅存的历史信息时常碎片化的隐于现代建筑群体中.与”典型”历史文化街区相比,”非典型名街”这类街区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并且民间呼声很高,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制度之外的”弱势”群体,由于缺少明确的政策制度约束、人力物力投入和建设管理引导,随着城市化和旧城改造更新进程的加快,这些”非典型名街”传统风貌和文化特色的处境越发濒危,文化底蕴无处寄托.本文以武汉市汉正老街为例,通过历史文脉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标识建筑的重构再现等适应性保护措施,探讨当前”非典型名街”迫切亟需的特有保护与复兴对策.
城市规划 历史街区 文化遗产 适应性保护
汪文 王贝 童丹丹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1-6
2019-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