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理论下历史文化街区空间更新研究--以大连东关街为例
场所理论自提出后被广泛地应用于规划领域,其重在分析城市环境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把握空间的内在特征,使环境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求,形成”场所精神”.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更新目前大多停留在建筑更新的物质层面上,却忽视了具有可识别性与归属感的场所营造.本文将以场所理论为视角,以大连东关街这个具有代表性的街区为例,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街区肌理特色,院落围合形式,建筑风格特点,历史文化脉络等信息,将空间更新的重点放在空间归属感塑造与街区活力提升上.根据场所理论内容,分别提出街区改造中交通组织,院落重构,功能分区,开放空间布局的具体策略,使其能够成为大众接受的既保留历史记忆又具有现代活力的场所.
历史文化街区 空间更新 场所理论 交通组织 院落重构 功能分区
董诺
天津大学
国内会议
重庆
中文
1-10
2019-10-1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