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对棉花产量、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为探讨红壤旱地上以棉花为主体的间作系统的优势机理,采取随机区组大田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棉花单作(CK)、棉花间作花生、棉花间作玉米、棉花间作甘薯、棉花间作大豆,研究间作对棉花产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间作处理较单作,一是可提高棉花产量,2016-2017年年均增产22.0%~45.4%,差异显著(p<0.05);二是可增加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固氮菌数量,增幅分别为25.0%~150%、57.1%~100%、22.2%~44.4%和85.7%~150%;三是增加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差异均显著(p<0.05),增幅分别为23.3%~53.3%、5.4%~32.4%和30%~90%.棉花产量除与细菌存在极显著相关外,与土壤中其他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均呈显著相关.综合来看,棉花间作大豆模式表现较优,比较适宜在红壤旱地上推广应用.
棉花 红壤旱地 间作系统 产量性状 土壤酶活性
崔爱花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南昌 330045
国内会议
南昌
中文
132-142
2017-12-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