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千里江山图》色彩语言解析--兼论作品时代、作者年龄及图、跋关系

本文通过画面细节考察及与其他青绿山水的图像比较,分析《千里江山图》卷的色彩语言结构.指出笔墨勾皴与重色积染构成该图的笔色结构,具体为:皴法+赭石+石绿+石青+色上画,以此建构了古代青绿山水画笔墨与色彩的”全因素结构”.又从其分染手法及松树、柳叶、竹叶的具体画法入手,探究其笔墨与色彩的阴阳结构关系,以及积色而厚重的色彩意识及其表现,并从”随类赋彩”的色彩认知与表现方式上,分析归纳了该作品的基本类色.认为《千里江山图》以厚、密、繁、重,完成了古典青绿山水一个最货真价实的厚重作业.又以蔡京跋文中”政和三年”和”十八岁”这两个标志了时间意义的信息为线索,追寻《千里江山图》的北宋时代属性及年轻画手特征,由此揭示了画面内容与蔡跋之间的互文关系.又从画幅的断崖式收尾,推断其可能被进行过相当尺幅的剪裁,而由画芯上另一骑缝半印的阙如,认定跋与画芯之间曾被拆揭、剪裁与重裱,并推测元代溥光所看到的,可能是从本幅《千里江山图》裁下的另一段丹青”小”景.

《千里江山图》 色彩语言 时代特征 作者年龄 图跋关系

牛克诚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国内会议

2017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

北京

中文

277-312

2017-11-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