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浙江汤浦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作者于2010-2011年对浙江汤浦水库进行了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27种.调查结果表明,秋季物种数要高于春夏季,常见种为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sp.)、水丝蚓(Limnodrilus sp.)、枝角摇蚊(Cladopelma sp.)、长跗摇蚊(Tanytarsus sp.)和摇蚊属摇蚊(Chironomus sp.1).摇蚊类是汤浦水库的优势类群,数量百分比高达66.04%,其次是寡毛类,占31.32%.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83±73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1.18±2.34 g/m2,种群多样性秋季远大于春夏季.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在时空尺度上虽然存在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MVDISP和SIMPER分析均表明双江溪库湾、王化溪库湾、大安山(宅阳)和取水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异性较高,而托谭和库中心季节性变异较小.与其他水库相比,汤浦水库出现的总物种数并不偏少,但单次调查检出的物种数相对较少,Shannon-Wiener指数也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表明汤浦水库底栖动物现存量与水深存在负相关的趋势,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库底部普遍缺氧是影响底栖动物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水体富营养化 汤浦水库

池仕运 陈胜 李嗣新 高少波 胡菊香 董方勇

水利部中国科学研究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9

国内会议

中国水利学会2017学术年会

西安

中文

1051-1060

2017-10-0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