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专题

基于比较转录组分析”乌龙捧盛”牡丹花瓣初步着色的分子机理

花色是决定花卉观赏价值的重要指标,研究花色形成机理对生产和实践有重要意义,牡丹花色丰富,是研究花色形成和着色的理想材料.本研究选用中原传统催花品种”乌龙捧盛”显蕾期和露色期花瓣为供试材料,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双端测序,共获得有效数据146.38Mb,Q30在90%以上,使用Trinity组装,得到显蕾期和露色期Unigene分别为59604条和60658条,N50为1510bp和1514bp.将获得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表明:露色期相对显蕾期差异表达基因12687个,其中上调表达5482个,下调表达7205个.差异表达基因可归纳到43个GO功能组和133条KEGG代谢通路中.根据KEGG代谢通路和NR注释结果,筛选出19个花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叶绿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CHLM和POR在显蕾期上调表达,花色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F3H、ANS、FLS和FNSII以及调节基因MYB在露色期上调表达,这些基因可能导致了显蕾期绿色花瓣逐步着色为露色期粉红色花瓣.该研究首次对”乌龙捧盛”牡丹进行转录组测序,丰富了牡丹转录组数据信息,揭示了牡丹花色形成和初步着色的分子机理,为后期牡丹花色形成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牡丹 花色形成机制 转录组测序 基因表达

何新颖 戚杰 胡永红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02 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市资源植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1602;青岛农业大学园林与林学院,青岛266109

国内会议

2017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

成都

中文

724-732

2017-08-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