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集聚力与离散力的“博弈”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1978 ~ 2014年,中国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54.77%.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区域经济联系的加强打破了城市和区域孤立发展的状态,我国逐步形成了若干个规模不等、发育程度不同的都市圈.作为以首都为中心的特殊都市圈,首都圈的空间结构和职能分工与一般城市群具有明显的区别.中国首都圈的发展由来已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市首次提出“首都圈”概念,到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尽管经历了“首都圈”“京津唐”“京津冀都市圈”“首都经济圈”等名称的变动,但行政单元组成基本类似,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首都圈的范围逐渐扩展为京津两市以及河北十一个地级市,基于此,本文将其作为首都圈范围的界定.根据以上结论,笔者认为由于首都圈本身发展阶段和程度差异,目前首都圈的超大城市虽然已经产生一定离散力,但是集聚力依然很大,如果京津冀之间的发展差距不能得到显著改善,那么人口继续向中心城市汇聚的趋势就还将继续。从今后看,除了需要遵循城市化发展本身的规律以外,如何改善和调节这些上述导致首都圈人口过度集聚的集聚力和离散力及其对比关系,并且通过介人政府行政力量,尤其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大力实施,加快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的步伐,缩小与北京、天津的区域发展差距,将成为合理布局人口空间格局,促进首都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都圈人口 空间分布格局 集聚力 离散力
王莹莹 童玉芬 刘爱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国内会议
昆明
中文
38-55
2017-07-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