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空间的类型及其活态保护--以武陵山区为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空间”这一概念的提出与项目申报的开展,与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缔约国越来越重视对各种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实施整体保护有关.中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对”文化空间”的保护采取了积极推进的政策导向性措施,使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的”文化空间”开始发生内涵上的丰富化与外延的扩展.由于新时代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急剧变化,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文化空间”这一原本属于非遗保护范畴的概念有必要给予创造性的诠释,并用以辨析当下实质上存在的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这也有助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的思路变得多元化和立体化,真正开拓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创新传承之路.下面以国家已经批设成立的武陵山区(鄂西南)土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①,从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的角度出发,对文化空间的含义变化、文化空间的基本类型以及活态保护和创新传承等,做出抛砖引玉式的分析与探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 生态保护 整体性保护
柳倩月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国内会议
北京
中文
46-51
2017-05-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